藏书百味:险些呛水(一)
以前逛月河只看有无红楼版本,乃至于错过了几次结识善本的机缘,视好书而不见,回头扼腕叹息,深感自己眼光狭窄,知识浅陋。前不久喜欢上了古籍,为了尽早了解一些古籍善本知识,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朋友赐教,故而只能求助于书本。这个月倒是在看《中国书史》、《中国雕版源流考》,加上浏览网站,点击拍卖网站,在短时间内积累了一点点古籍收藏的知识。自己以为还可以了,也偶尔有很小的比如百十元的交易,乐在其中,甚是惬意。
一次在网上浏览过程中,看到了一本待卖古籍叫《太上玄灵本命延生真经》,标注为明代经折,长10米,高28厘米,并附有几幅照片。
我就结合最近所学,进行考证。只有三幅图片,无法查验纸张,只能从字体上辨识。明代版本字体应该有这样一些特征:明初至正德年间刊刻的图书多是软体赵字;嘉靖至万历之初风气改变,字体又转向用欧、颜体,整齐严谨,但缺乏流利生动之态;万历中至明末刻书字体更趋方正,终于发展成横轻直重的所谓宋字。
这本《太上玄灵本命延生真经》是个道藏经折本,字体知识我也很薄弱,但它不是仿宋字体我还是看得出来的。字体方正,行14字,每页4行,整齐严谨,与清代线装书仿宋字体迥乎不同。我真的越看越相信这就是明代的折子。
又冷却了一段时间,当我再次欣赏的时候,我禁不住给店主打了一个咨询电话,问两个问题,一个是凭什么能够判断是明代的折子,有没有明确的年代信息,另一个问题是多少钱出手。
回答这样的:没有明确的年代标示,凭的是看纸张和字体。他有这样四个折子,其中两个佛经折子明显是仿宋字体,两个道藏却是方正的楷书,最后协商价为1300元。我决定这四个折子都要了,因为快下班了,只能明天进行。
晚上我当我再次欣赏这几个折子的时候,我用上了放大镜看图片,发现了避讳写法的字——“玄”字。这个经折上有三个“玄”字。第一个“玄”字不是很清晰,后两个“玄”字最后一笔那一点没有。最一般的古籍常识我却忽略了,把主要留意于对字体的辨别,这是最最浅显的清代古籍善本知识,实在是不应该呀。这只不过是清代康熙以后的经折,哪里是什么明代的东西!康熙名“玄烨”,故而康熙以后“玄”字都要避讳,有的少写一笔的,有的写成“元”的。
我当即就给书店老板发了短信,提出了我的看法,也停止了这笔交易,并希望他认真考虑我的分析,能不能不要注明“明代”,以免闹笑话。或许清代的折子也值这点钱,但如果你当成明代的买了,不是闹了笑话么!
结合此事,我对近月余学习古籍善本知识进行一下小结:
总体上看——热情很高,水平很低,还完全不具备出手操作的眼力。
实际操作——只顾一点,不及其余,还不能对目标进行全面分析判断。
收藏心态——容易轻信,相信天上掉馅饼,别人没文化,自己懂得多。
实际效果——真正好的东西从眼前溜走过,而热衷过的却常常是没有什么价值。
行家关照——多看少买,多疑少信。
评论